澹泊敬誠殿

澹泊敬誠殿進入內午門,迎面便是進深贗間、面闊7間古樸端莊的大殿—澹泊敬誠殿。因用楠木建造,俗稱楠木殿,1711年(康熙五十年)初建,1754年(乾隆十九年)改建。大殿面積612平方米。殿式為卷棚歇山頂,墻體的屋面皆用青磚、灰瓦,梁柱、隔扇、天花均為本色楠木。周廊及室內地面為天然紫豆瓣大理石鋪砌。四周48根楠木大柱,經燙臘后色澤沉黃發亮。整個殿字在滿院蒼松映襯下,莊重巍峨,清幽典雅,古樸無華。大殿的隔扇門心和殿內735塊天花板心,飾以萬字、蝙蝠、壽桃等浮雕,圖案精美,刻藝高超,是文物珍品。楠木不僅質地堅實,色澤古樸,還能散發一種淡淡的清香,陰雨天,香氣更郁。楠木產于川貴,如此遙遠運到承德,更顯得高貴和神秘。
澹泊敬誠殿檐下,懸有三塊深雕金漆云龍匾,為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時寫景抒懷之作,字跡流暢,十分醒目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首詩流露出乾隆帝晚年因白蓮教農民起義而產生的不安和優慮,反映了清朝統治在乾隆末葉以后由盛而衰的趨勢。
澹泊敬誠殿內正上方匾額書寫“澹泊敬誠”四個大字。“澹泊”,源于《易經》,“不煩不擾,澹泊不失。”諸葛亮在《戒于篇》中說:“非澹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”康熙皇帝非常欣賞這兩句話,以“澹泊敬誠”來律己并教訓子孫,作為治國之道。
今天,根據清朝陳設檔案,殿內復原了寶座、屏風及各種精美古樸的陳設。寶座后屏風雕刻《耕織圖》,描繪水鄉種稻和絲織生產的情景,有從事耕織的人物年163個。殿內東、西兩側的北山墻裝有楠木書隔、布簾遮檔,曾存放《古今圖書集成》1萬卷。殿外東西各有朝房5間及方形樂亭兩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