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加坡將軍嶺

圖為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
巍巍太行,縱貫晉冀豫三省,山高勢險,層巒疊嶂,地勢奇特,戰略位置十分重要。前人曾用“太行山下脊,形勝孰能齊”來形容。
位于太行山深山區的涉縣,以“秦晉之要沖,燕趙之名邑”著稱。更因抗日戰爭時期,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進駐涉縣赤岸村,劉伯承、鄧小平指揮軍民鏖戰太行而名垂青史。
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,位于涉縣城西南一個依山傍水的普通山村赤岸村,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。
1940年,日本侵略者進犯華北,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二九師,在師長劉伯承、政委鄧小平率領下,臨危受命,挺進太行,收復華北,建設敵后抗日根據地。1940年春季,司令部駐在涉縣常樂村,同年12月4日遷至赤岸村。
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,位于赤岸村中央的小山坡上,占地面積1834平方米,由下、上、后三個具有北方民族風格的四合院組成。
司令部位于下院,這里原為村里的社房院,是老百姓祭祀諸神之廟。院里設置了司令部會議室、劉伯承師長辦公室、李達參謀長宿辦室等。院落坐北向南,正房前左有紫荊樹,右有丁香樹,每逢春季,花開滿枝,清香宜人。這是當年師首長劉伯承、鄧小平、李達親手栽種的。
上院位于下院西南角上方,該院當年設置有太行區黨委書記、太行軍區政委李雪峰的宿辦室。后院與上院相通,南房五間原為司令部作戰處辦公室,劉伯承、鄧小平、賴若愚的宿辦室都在這個后院。
一二九師司令部的代號為五加坡。因為這里隨山勢造房,下院和上院門前有五條小山坡相連,遂將“五加坡”作為一二九師的代號。
日本投降以后,1945年8月20日,中共中央決定撤消北方局,在一二九師駐地成立了晉冀魯豫中央局,同時決定取消一二九師番號,在涉縣赤岸村成立晉冀魯豫軍區,劉伯承任司令員,鄧小平任政委。這之后,劉、鄧又在這里領導了解放戰爭中著名的上黨戰役、平漢戰役。1945年12月底,離開涉縣赤岸移駐武安縣下柏樹和伯延。
劉伯承、鄧小平在涉縣戰斗生活了六年之久。他們在這里運籌帷幄,指揮一二九師健兒攻關奪隘,浴血千里太行山,進行了抗日戰爭中長生口、神頭嶺、響堂鋪等等著名戰役,取得了殲滅日偽軍42萬余人的偉大勝利,創造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。還發動和組織軍民,把漳河水引進太行山,修建了漳(河)南大渠,直到現在,這條渠依然在使用。這個期間,涉縣作為晉冀魯豫的腹心地、首府縣,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、晉冀魯豫邊區政府、新華廣播電臺、新華日報等110多個機關和單位長期駐扎于此。新中國誕生后,涉縣被定位革命老根據地。
1986年10月,劉伯承元帥逝世后,遵照他的遺囑,部分骨灰由其子女護送到涉縣,安放在赤岸村北距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約100米的廟坡山上。
為了永久緬懷一二九師的革命先輩,使他們的功勛彪炳千古,涉縣從1988年開始,在廟坡山修建了總面積5萬平方米的將軍嶺(陵)。1990年,鄧小平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。現在,將軍嶺(陵)上還安葬著徐向前元帥、李達將軍、黃鎮將軍、王新亭將軍的靈骨。沿著松柏掩護的129級石臺階,可達劉伯承元帥紀念亭,由此再攀登129級石階可達徐向前元帥雕像平臺。
1998年9月,涉縣在將軍嶺北側新建一二九師陳列館,提供了可供觀瞻的大量革命文物和資料,與司令部舊址和將軍嶺一起,形成了一個各具風格、相互映襯、相得益彰的完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交通圖:

交通: 西出邯鄲市,沿309國道向西行駛100公里至涉縣,穿過縣城沿涉左公路向西北行,過收費站前行100米,向左沿將軍路走1公里,便到赤岸村。